阅读历史 |

第一二七九章 中场休息(1 / 2)

加入书签

两个茱莉亚的男生都是杨景行去年跟着钢琴系过来访问的时候见面认识的,他们应该都比杨景行两三岁,都是一米七五左右的个头穿着小礼服,彼此连发型都相仿,但这两位的性格却明显迥异,来自长春的小提琴天才开朗又热情,而旁边的天津男生却显出一种冷傲,不过这种气质也附和他的身份。

长春男生知道同胞为杨景行开了欢迎会,觉得挺好的,但是也说起他自己前两年被一个据说已经踏入上流社会的三代华人通过多层关系请去所谓的私人聚会上表演,他一晚上兢兢业业当独奏会去拉的,完了后对方却连谢谢都没一句,就给了一百美元大钞外加残羹冷炙管饱,这事造成的心理创伤至今没能痊愈,长春男生自嘲还是自傲:“我也红过。”小学年纪就为外国元首演奏过,曾经是多少琴童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杨景行打击揭穿:“你就在国内红,没多久就过气了。”

曹绫蓝不问来路也不打听缘由就明白长春男生的意气点头挥手但依然是被肉麻得心有余悸的样子,等不及问杨景行究竟:“很熟?”

杨景行解释:“去过他们学校,同胞加同行,自然熟。”

看着演奏天才们的背影,莫媞媞使劲点头:“理解,在外面真的好难遇到一个理解你的人……怎么说你一夫当关什么意气但也不失热情,似乎刚见上面。

不知道是中国人的团结力量大还是全体听众都对新鲜玩意有兴趣,随着民乐队伍的登台,音乐厅里的欢迎掌声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趋势。

在舞台上讨生活的人对掌声的敏感程度也是专业的,台下稍有异常台上得立刻察觉到。浦海民族乐团代表团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也不失水准,随着掌声的热烈,本来谦逊低调登台的演奏家们很快纷纷把注意力朝听众席转移,还略微地抬头挺胸起来再配合上笑容,这就跟听众开始亲切交流了。

浦海民族乐团这一次派来纽约的六位女演奏家都是偏年轻的,平均年龄就三十出头,而男演奏家们就大都是四五十岁的实力派了,老女老少的搭配看上去还挺艺术谐和的。大家精神面貌都很好,但服装还是还受到过三零六背后质疑的那一系列,说是什么精心设计定做进口高级布料,但三零六普遍认为有些不伦不类,其实全团人也都知道服装厂老板跟团人事主任的亲戚关系。

流程是早就约定好的,十六位民乐演奏家由威尔逊领上台,之后并没什么隆重介绍或者台前的亮相问好,大家直接就去各自的座位。可能在纽爱看来由乐团首席带领出场就算是很给面子了,在行业内也算是比较高的礼遇,但是文化差异,浦海民族乐团其实不是特别满意,只是大家艺术就原谅纽爱的这一点不够意思。

除了观众在鼓掌,纽爱的其他乐手们对民乐代表团也是普遍笑脸相迎的,看上去似乎合作得挺愉快。浦海的民乐演奏家们也挺适应场合,边就位边跟西方同行互相客气。

欢迎掌声持续不了多久的,威尔逊尽快站到自己的座位边后又摆出高调骄傲的亮相姿态,成功吸引了一些注意力后就朝已经差不多各就各位的中国民乐演奏家们做了一个很有风度和气质的介绍手势,让已经开始消停的掌声再苟延残喘一下。

民乐演奏家们显然是有事先约定的,到各自的位置后都没坐下,各自抱着琴或者拿着琴竹的站立姿势都挺优雅。大家脸上都有笑容,不过毕竟人在屋檐下,民乐演奏家们的表情还是没纽爱的同行那么放松自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